五月中旬以来,公司总经理柴兴臣针对当前公司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多次召开质量问题分析会,深入探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公司广大干部员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产品质量的巨大竞争压力,特别是当前市场需求变化,对产品质量改善提升提出的迫切要求和重大课题。首先,需要广大干部员工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质量管理与员工切身利益,企业生存发展的切实关系,认清差距,转变观念,以全员实际行动迅速改变提升。
一、正确理解保证产品质量与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关系随着全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后产能、过剩产能进一步淘汰,二十八轮叠加督查的“环保风暴”,使全国80多万家小散乱污企业消失殆尽;2017年初的“奥凯事件”至今使电缆行业仍然处于质量严打的第一目标;加上金融去杠杆,银行信贷收紧,房地产行业严控,政府债风险导致基础建设项目大量停滞;美国、欧洲的贸易战、技术封锁推波助澜,雪上加霜,使整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空前错综复杂。可以断论,2018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形势将会面临改革开放4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也是中央提出“全党全国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转变高速发展,强化高质量发展应对战略,确保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根本初衷。
在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压迫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快车已经制动。单纯依靠粗放加工,低质倾销,泥沙俱下的低质量企业,短视企业,低端产业将会毫无生存余地,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缺乏警醒者,被时代遗忘的时候,可能连招呼都不会打,也许到来的速度之快,会让你觉得睡眼都没有机会睁开!
在这种宏观形势下,高速增长的巨大增量没有了,输血式的巨大投入停滞了,企业怎么办?怎么活下去?大企业凭借资本实力,依靠产业转型,科技创新、资产并购,割据市场,打造品牌航母,进军新的高端领域;中小型企业依靠拓宽融资,企业转型,装备升级,品质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守住打下来的江山;小微企业只能做到降低成本,产品质量再好些,价格再低些。否则,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谁也生存不下去。这就统统归结到一点上,无论大、中、小企业,所有的共识就是“品质”,质次价低的产品已经没有市场生存的空间。企业生产优质的产品,就必须有优质的原料,不是我们如此,客户亦如此,客户的客户也是如此,谁也不会傻到使自己的产品生产出来卖不掉,是全产业链的基本共识。这就是市场变化,是无数倒下去的企业血的教训,是生与死的领悟,被逼出来的蜕变。
因此,从市场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讲,可以充分印证一个结论:没有产品质量就没有客户与市场,没有了客户与市场,就没有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生产与经营。最终的结果是,干部失去了事业发展的平台,员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企业,没有了保障家庭幸福生活的基础。有人说企业垮了,我换一家,可是下一家呢?那一家企业辛苦经营就是为了被淘汰呢?四海之内皆如此!企业就像土地,爱护她,呵护她,丰收就是回报!无视她,荒废她,失去再无所依!人的一生也需要经营,指点江山,激荡文字是一种豪迈,平稳安定,富足小康也是一种幸福!
二、正确理解保证产品质量与企业全方位管理水平的关系抓质量就是抓管理。质量问题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加关系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由于市场质量需求标准的提升,使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接踵而来的质量问题,大家焦急了,焦躁了!分析问题时会发出各种质疑:“都怪原料不好,如果不能保证是最好的,一定生产不出高品质产品!”“都怪采购的材料、备件不行如果质量好就不会出现异常,质量怎么会出问题!”“我也没有错,原料太不好供应了,是他们技术太差,需要提高了!”“我也没有错,该要求的都说了,是工人责任心太差!”,“备件出问题现在才说,过去从来没人反馈过意见啊!”“我们努力了,质量已经很好了,是客户技术水平太差,他们提高提高就行了!”“我没有错一直都是这样干的啊,过去行现在怎么会不行!”“我也没有错,是因为天太热了,是雨太大了……”唉!三天也说不完,结果是全流程都没有错!但是,残酷的事实是没有质量,客户买别的去了!我们的卖不掉,只有赔本卖,甚至不能再继续生产,企业与员工双输!大家冷静想想,哪个环节没有类似情况?因此说,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管理问题,是态度问题。
抓质量就是抓管理!是从源头到过程,从过程到结果,产供销管为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
供应环节要按照工艺标准,质量要求采购,尽最大努力保证优良品质原料,想想后段的品质控制难度和投入的成本,不要我买什么你吃什么;分拣验收环节要把好进厂关,提高识铜辨铜的能力,公平公正,细分细捡,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料一定选出来,合理配料很关键,分拣是公司的重要关口,责任重大,不合格原料流入,可能造成整炉产品不达标;生产单位要清醒认识到原料和产品市场已经今非昔比,不是送废铜客户一周不走排队送货的时候,也不是当年排队抢铜杆打架的时候,要主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提升工艺水平,改进装备水平,强化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提升,把“豆腐做出肉味”才体现出高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资保障部门要关口前移,贴近现场,融入到生产当中,掌握生产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精准服务,高质量采购。“千里之体溃于蚁穴”,所有环节的完美,有可能就毁在一个五毛钱的小垫圈上;营销部门要做好销售员,也做好信息员、服务员,把市场的“炮声”、“情报”及时传递回来,帮助内部自我提升。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第一时间到达客户现场,有时候良好的态度和服务才是客户想要的;综合管理部门要摆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服务经营,服务生产,服务员工,不要官僚,不要浮躁,不要添乱,发挥各个环节助推器、协调员、润滑剂的作用,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发展的企业氛围。
综上所述,只有全方位、全流程、全身心的,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本位到协作,从责备到责任”的根本转变,企业管理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发展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我们的管理,产品的质量才能与新昌铜业在区域内的显著行业地位相符,不能干砸牌子的事!
总之一句话:产品质量不好,没人要了!
三、正确理解保证产品质量与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关系全面质量管理是一整套严谨管理体系,是一门始终探讨完善的学科。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各成体系,适合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无论什么方式,总归两个目的:一是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产品。二是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率长期稳定。这就涉及到两个标准的问题:一是什么是合格产品的标准?二是什么是保证产品合格的标准?
什么是质量合格产品的标准?
目前,全社会对于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已经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达标、有瑕疵、有隐患肯定属于质量问题。但是,很多时候生产单位还会存在不理解,自己已经按照国标生产了,并经检验合格的,为什么仍然得不到客户的的认可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产品的样式不够新颖,规格不够齐全,包装粗陋、检验不规范、价格偏高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局限于满足产品“合格”“国标”是不够的。长期以来,生产不同的产品都在依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保证质量,始终认为产品质量符合某一标准规定,就是合格产品,其质量就是好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12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所谓合格,就是符合标准,标准为产品质量确定了一个客观的、第三方的准则。但是由于市场多变,企业技术快速发展,加之标准制定周期长,任何标准都存在局限性与滞后性,按照标准生产出的产品可能滞后于市场的变化,不符合下游客户的要求,就是产品不合格。举个例子,我们电阻0.1710以下就算合格,可是市场上的信誉良好的优质客户、高端客户已经只接受0.1700以下的标准了。怎么办?只有卖给其他低端客户吧,哪怕欠点钱,冒点风险,不然又能则么办呢?
企业和顾客关于产品标准的“合格”定义出现了差距,差距越大产品越不受欢迎,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尽量缩小这两种定义之间的差距。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并且把这种需求在标准中清楚地表示出来,量化到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材料标准和检验标准等技术标准中去,使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工作通过标准都能满足顾客要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脱离市场,固步自封,坐井观天,抱残守缺,认识不到差距,自我感觉良好,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人好我优,人优我精,引领市场,自我提升,才是生产加工型企业以质取胜的王道。
什么是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标准?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不知道对错,生产控制缺乏标准,久而久之,偏离了方向,会把错的也当成对的了。生产如此,管理亦是如此。
一方面,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在一整套标准的基础上,没有标准,质量管理就没有依据,生产、检验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管理,就没有产品质量的可靠保证和监督。所以说,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又对贯彻实施标准给予支持。
在企业内部仅仅有了产品标准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一个孤立的产品标准是不能全面解决质量问题的。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许多内部与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不可能稳定。所以,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就是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加以规范,从而保证产品标准的实施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并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管理标准就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与执行,不致因质量波动失去顾客信誉而丢掉市场。
可喜的是,自5月中旬以来,在公司各个环节的努力下,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严峻形势下,公司的经营销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印证了产品质量是通过抓管理、抓细节、抓标准,抓全面质量管理保障实现的。接下来,需要我们验证的是继续提升的潜力和稳定性、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