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科技(002540)2021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亚太科技是高性能铝挤压材制造商,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工业领域尤其是运载工具领域客户提供具有高强度、高抗疲劳、高耐腐蚀等综合性能的中高端铝合金挤压材及部件的开发制造服务。设立至今,公司持续深耕汽车行业轻量化市场,已成为包括德国博世、德国大陆、日本电装、德国贝洱、德国欧福、法国法雷奥、上海SAAA、浙江三花集团、宁波拓普集团(601689)等全球超过500家知名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客户的合作伙伴,公司产品已直接或通过客户间接进入包括大众、宝马、奥迪、奔驰、丰田、本田、捷豹路虎、沃尔沃、吉利、北汽、长城、比亚迪(002594)、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RIVIAN、PSA等超百家车企的多款燃油及新能源车型的供应链体系。亚太科技在助力全球汽车低碳节能、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及我国汽车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作为高性能铝合金材另一高端应用领域,是公司近年积极部署和拓展的又一重要领域,通过航空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建设、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参与、新型材料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持续进行,公司已陆续获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飞机整机客户认证并批量供货,满足该领域关键部件材料进口替代、持续升级需求,助力我国航空产业自主可控发展进程。同时,基于在高端铝合金材进口替代、铝代铜、铝代钢方面多年的技术储备和应用经验的领先优势,公司积极对接和参与包括日本大金空调、中海石油气电集团、以色列IDE等商用家用空调、LNG船体热交换系统、海水淡化等各领域的有前沿技术代表性客户的产品升级及新型材料开发需求,以推动该等行业的升级发展。(二)主要产品报告期,公司全方位融入高性能铝合金材的开发制造,为包括燃油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空调家电、海洋工程等重要工业领域提供积极对接服务,助力该等领域转型升级及新型产品开发。汽车领域产品主要包括:汽车通用热管理系统管路及连接件铝合金材,底盘系统用铝合金材及部件,制动系统用铝合金材、车身结构系统用铝合金材及部件、自动驾驶传感系统用铝合金材、燃油车动力系统铝合金材、电动车三电系统铝合金材及部件、氢燃料电池系统铝合金材等。航空航天领域产品主要包括:飞机液压、制动、密封、热交换、座椅等系统用高强度铝合金材。家用及商用空调等其他领域产品主要包括:家用及商用空调外机热交换器微通道管、内机分路管、毛细管、连接件铝合金材,LNG液化天然气船体热交换系统用铝合金管、海水淡化热交换系统用铝合金管等。公司典型产品图及应用如下:(三)经营模式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该经营模式的起点和终点均为客户。客户提出产品需求,公司技术部(研发中心)进行产品及生产方案的设计,其核心是材料设计、模具设计、工艺制定;采购、生产部门根据产品生产方案组织采购、生产,主要生产工艺包括半连续成型、挤压、热处理、冷加工、深加工等;质量保证部对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生产及交付全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四)行业发展情况、市场地位1、汽车行业1)在节能减排政策与电动化加速的驱动下,汽车轻量化市场正在加速,高性能铝挤出材细分市场容量不断增长:A)汽车产销量稳步:2021年1-6月,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984.0万辆和100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7.0%;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2倍。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将保持稳定恢复,汽车行业芯片供应短缺、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汽车行业长期平稳向好的基本面不变。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2025年目标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车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到2035年预测将各占当年新车销量的50%,到2025年汽车总体销量有望达到3000万辆。B)节能减排政策:根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我国单车用铝的具体目标是2025年达到250kg、2030年达到350kg;我国传统能源乘用车平均百公里油耗2025年达到5.6升、2030年达到4.8升、2035年达到4.0升;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到2025年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根据国际铝业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燃油车、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的单车用铝量分别为128、143、189Kg;鉴于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的需求更为迫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单车用铝量预计将会达到227Kg,同期的传统燃油车及插电混动车的单车用铝量为180、238Kg。C)铝合金材渗透率尚低的底盘、车身领域将成为未来5年汽车轻量化的重要增长点及新蓝海:例如铝合金转向节、副车架、控制臂等产品2019年渗透率分别为28%、10%、19%,预计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60%、25%、40%,对应规模为78、196、104亿元;此外铝合金保险杠、门槛梁、仪表盘支架、座椅导轨等产品的渗透在国内汽车市场拉开帷幕。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叠加轻量化渗透率,该领域汽车轻量化用铝成为另一需求增量:例如新能源汽车底盘轻量化市场规模2019年为46亿元,到2025年预计有望提升至320亿元,CAGR达38%;铝电池包、副车架等产品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80、75亿元,CAGR分别为31%、55%;此外三电系统中的铝合金电池冷却管路、水冷板等产品的渗透逐步开始。(上述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华西证券(002926)报告)2)伴随汽车轻量化进程加速及公司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公司产品在国内燃油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份额稳中有进:A)2021年1-6月,公司铝挤压材销量为11.35万吨,向国内燃油及新能源乘用车汽车供应量占比约为80%,即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60%。B)2021年1-6月,国内乘用车产销量约为100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7%,按20kg的单车用挤压铝材测算(测算依据:a.国际铝业协会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燃油车、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的单车平均用铝量分别为128/143/189Kg,预测2020年分别为136/158/198kg,假设2021年1-6月单车用铝平均水平较2020年无变化;b.DuckerWorldwide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欧洲汽车单车用铝挤压材占比为11%,假设2021年1-6月中国汽车单车用挤压铝占比为13~14%;c.铝挤压材至整车零部件综合损耗率按30%测算),国内燃油及新能源乘用汽车对挤压铝材需求量约为29万吨。按上述分析,2021年1-6月中国乘用车用挤压铝细分市场供给情况如下表所示:图:2021年1-6月中国乘用车用挤压铝细分市场供给量及比例(单位:万吨)2、航空航天、家用商用空调等其他行业航空航天是高性能铝合金材另一高端应用领域。据中航工业、中国商飞、波音、空客等公司预测我国未来20年新增大中型民用客机5000架左右,价值8000亿美元左右,同时必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据中国有色金属报信息,航空器消耗铝中,挤压材约占28%。同时,国家在新材料及军民融合领域的多项产业升级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奠定了高端铝合金材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近年,公司积极部署和拓展公司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开发应用,通过国际国内体系规范建设、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参与、新型材料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持续进行,公司已陆续获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飞机整机客户认证,满足该领域关键部件材料进口替代、持续升级需求,助力我国航空产业自主可控发展进程。基于在高端铝合金材进口替代、铝代铜、铝代钢方面多年的技术储备和应用经验的领先优势,公司积极对接包括家用及商用空调、LNG船体热交换系统、海水淡化等领域新产品开发及转型升级需求。(五)报告期主要经营情况报告期,公司紧紧围绕以深耕汽车行业为主,航空航天、空调商用空调及其他进入战略性转型升级阶段的工业行业为辅的目标市场开拓策略(以下简称“一大三小”产业目标策略),全方位融入和对接该等领域对高性能铝合金材的需求,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公司产能稳定增长,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规模效应和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2,988.9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9.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261.4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600.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61%。1、坚持规范运作报告期,公司继续根据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规范运作,经营管理稳健、业务质量提高。公司持续改善符合战略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管理体系,保持充满发展活力的经营机制;持续完善安全、环境、质量、生产、内部控制等管理体系,为公司运营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在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上,持续强化内部管理改善,加大内部控制实施力度,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公司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公司各重大在建项目的进度,全面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2、深耕高端用铝市场报告期,公司紧紧围绕“一大三小”产业目标策略进行市场开拓,实现高性能挤压材销量为11.35万吨,同比增长60.76%。具体分类如下:单位:吨说明:上述汽车行业“乘用车通用”指公司该类产品在新能源汽车整车、燃油汽车整车上均有使用。1)汽车行业报告期,公司95%产品供应汽车行业,应用终端包括燃油乘用汽车、新能源乘用汽车,其中:用于通用热交换系统销量占49%、同比增幅49%,用于通用底盘车身系统销量占比38%、同比增幅60%,主要得益于汽车节能与轻量化进程,而新能源汽车挤压铝用量水平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该进程;用于通用传感系统销量为1090吨,同比增幅161%,主要得益于汽车自动驾驶趋势的推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用于新能源汽车独有三电系统销量为6574吨,同比增长191%,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2)航空行业航空领域作为高强度铝合金材的重要高端应用市场,亚太科技积极部署并推进行业体系认证、产品开发工作,公司产品陆续获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飞机整机客户认证并进入批量供货交付,致力于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力我国航空产业自主可控发展进程。报告期,公司在该领域供货量为869吨,同比增长206%。3)空调行业基于在汽车空调领域铝合金材料超过30年的技术储备、性能表现、成熟应用等领先优势,亚太科技积极布局家用空调、商用空调“铝代铜”市场,全力对接大金、三花等客户新型升级产品开发需要。报告期,公司在该领域供货量为1892吨,同比增长120%。3、持续研发创新报告期,公司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与管理机制,基于新能源汽车、汽车轻量化、军民融合、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等工业领域发展需求,加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立项开发工作。报告期,公司共投入研发费用9,183.2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2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413项,其中发明55项、实用新型329项、外观设计29项。报告期,公司持续获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多家飞机整机客户认证及优秀质量奖等荣誉,获得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风雨同舟奖”、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弗迪科技“杰出质量奖”、中航光电(002179)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秀供应商”等奖项;公司子公司海特铝业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多效蒸馏海水谈话装置用热交换管选用导则》(编号“DL/T2099-2020)的起草工作,该标准由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10月23日发布、202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4、加强项目布局报告期,公司积极推进各项目的建设及布局。各在建项目及新建项目稳步推进,年产6.5万吨新能源汽车铝材项目(以下简称“6.5万吨项目”)基建工作基本完成,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客户认证、订单开发、生产制造等多项工作同步开展中;4万吨轻量化环保型铝合金材项目(以下简称“4万吨项目”)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不断提升。航空特种铝材及新能源汽车用高强抗冲击铝合金部件项目基建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中。该等项目的建成,符合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汽车轻量化、军民融合、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等下游市场的布局,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抢占下游应用市场,实现规模化效应和资产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科技与研发优势 公司专注于工业铝挤压材研发与制造,多年以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的路线,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公司及多家子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有能力运用自身研发能力为客户提供各类高规格产品、非标准化产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服务,在“以销定产”的行业经营模式中,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保证了企业满足客户需求、扩大市场容量。公司在工艺、产品、管理体系等方面持续开发创新,报告期,公司共投入研发费用9,183.2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2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人员387人、专利413项。正是由于公司拥有的先进、独特的工艺技术以及强大的开发设计能力,使得公司产品具有“多品种、多牌号、多规格”和“高技术含量”的特点。 2、硬件与质量优势 公司注重产品品质,已获得BSENISO9001:2015/EN9100:2018(技术等同于AS9100D)航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格等多项体系认证。公司始终将质量保障视为企业的生命线,通过引进了一系列先进设备进一步来保障产品质量,公司拥有800吨至10,000吨级别的先进挤压设备,并拥有进口低压真空铸造系统(LPC)、除气除渣精练系统、全方位探伤系统等国内外先进熔铸系统来确保原材料的高端品质,基于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3、团队与客户优势 公司拥有一批从业经验10年以上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行业经验优势保障了公司发展的稳定性。公司拥有为不同需求客户配套的丰富经验,凭借在全球铝挤压材行业范围内享有高性价比声誉,已经成为国内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的重要供应商,公司及子公司的品牌、产品多次获得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荣誉。通过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客户体验,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客户的不断积累与增加为公司业绩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公司的产品质量多年来始终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4、规划与项目优势 公司是国内工业领域特别是汽车领域零部件材料的重要供应商,近年来公司业绩稳步增长、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公司居安思危,注重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近年来公司在继续保持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在新能源汽车、军民融合、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水淡化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报告期,公司及子公司积极推进6.5万吨项目、4万吨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车间项目等项目的建设、产能释放、产能消化推进工作,进一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为公司在各新兴领域的发展布局、加码。公司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稳步探索前行、持续发展创新。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随着内外部环境持续变化,在公司发展进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下游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汽车领域铝挤压材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较大,其他工业领域收入占比较小。因此,汽车行业的市场前景与公司发展息息相关,未来汽车行业如因国家产业政策或税收政策等宏观政策调整、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不可抗力等因素而出现较大或持续负增长,将对公司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 2、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风险 随着近年来节能环保政策的逐步推行、汽车轻量化及电动化趋势的加强以及铝挤压材在军民融合、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水淡化、海上石油平台等领域的需求提升,加上上游电解铝行业去产能的影响,更多铝加工企业进入铝挤压领域;随着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市场的竞争,国内铝挤压材市场将面临更多国外对手的竞争。随着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和业绩增长也将面临一定挑战。 3、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执行的产品销售定价原则是“铝锭价格+加工费”,为应对铝锭价格波动影响,公司合理的安排铝锭的采购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铝锭采购时间与客户订单的配比。报告期,铝锭在公司经营成本中占比较大、铝锭价格持续上涨,将对公司当期毛利率等指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4、经营规模扩大的管理风险 截至2020年度公司产能达23万吨,未来随着公司新建、在建项目的建设达产,公司预计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将实现约25~30万吨的铝挤压材产能。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的相应扩大将对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若公司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等能力不能有效提高,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可能将会引发相应的管理风险,最终对公司的盈利造成影响。 5、项目管理风险 公司6.5万吨项目、4万吨项目、航空特种铝材及新能源汽车用高强抗冲击铝合金部件项目等在建项目的启动和推进将考验公司管理层的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基建管理、产线管理、业务拓展等管理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转化、产品认可、工艺延伸、产业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可能会对项目如期达到预期收益造成影响。 6、贸易壁垒风险 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中美贸易争端,近年来美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包括铝材在内的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多项政策,中美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美国不会放弃对华的限制和打压。未来一定时期内,国外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出口贸易带来一定的风险。 7、疫情影响风险 2020年初以来,受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爆发及反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产业链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公司下游市场的生产及消费稳定性下降。由于疫情发展的持续性、反复性及不确定性,对公司国内外尤其是国外销售、物流等带来一定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为应对下游市场集中风险,在深耕汽车铝挤压材市场的同时,公司积极开展产能布局,6.5万吨项目、4万吨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车间项目、航空特种铝材及新能源汽车用高强抗冲击铝合金部件项目等项目均系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结构、拓宽行业应用的重要举措,系公司现有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2、为应对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积极研究和探索市场发展趋势,持续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服务重心,通过进一步对研发、生产、质量、物流等子系统的对客户需求的全面支撑、对产品品质的切实保证,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并为公司市场开拓提供坚实保障。 3、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积极研究分析铝价的走势、优化采购流程,继续通过采取“铝价+加工费”的产品定价模式、“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及动态调整库存管理模式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铝价波动对公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 4、为应对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风险,公司依托多年的轻合金材料研发制造经验基础,持续改善符合公司战略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管理体系,保持充满发展活力的经营机制;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才的积累、培养与激励,注重员工关怀、增强员工归属感,以满足公司现阶段和未来发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在量和质上的需求;狠抓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控制成本,不断推进精益生产,积累先进管理经验;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加大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力度,使公司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针对公司各产品板块进行分类运营和区域归口管理,以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管理效益。 5、为应对贸易壁垒风险,公司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努力加大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另一方面,适当调整出口至美国市场产品的价格。 6、为应对疫情影响风险,公司成立防疫小组,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无员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公司积极与客户尤其是国外客户沟通,商议分析减小疫情影响的各种可行方案,同时,持续做好公司内部关于人员、场地等的防疫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