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创新”,而十九大报告对创新型国家的论述更是为肩负着保障国家金属资源供应使命的中国五矿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近两年来,中国五矿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为引擎,向创新要效益,在经营业绩显著提升的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得到持续提高。
时间回到2015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重组后的新中国五矿,体量超过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成为全球金属矿产行业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这一点也成为当时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爆点。
资产规模逾7000亿,员工20余万,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29个,有效专利逾1.8万件,境外矿山遍布亚洲、澳洲、南美和非洲等主要资源地,境外机构与工程项目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界看来,新中国五矿如虎添翼,潜能无限,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新中国五矿党组和领导班子作为这艘航母的掌舵人,喜悦仅仅在他们的脸上逗留了片刻。他们深知,新中国五矿这艘中国金属矿业的巨型航母,虽然外表光鲜亮丽,但内里却千疮百孔,困难重重,甚至前行乏力。
此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召开不久,大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国五矿党组和领导班子通过深入学习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向全部所属企业提出要求,向全体五矿人发出号召:新中国五矿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大力创新、全面创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要认识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把创新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五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过去两年多时间,中国五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始终咬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放松,坚持当期经营与长远发展相统一,一手抓深化改革,解决历史问题、活力问题,一手抓创新发展,着眼未来发展、解决动力问题。在“事事讲创新,处处谋创新”的良好氛围中,广大干部职工把创新理念切实融入到日常生产经营当中,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中国五矿重返央企业绩考核A级企业行列的阶段性目标。而中国五矿走出低谷、再创佳绩的前进历程,也充分证明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发挥平台优势 完善科研机制 引领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在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不再是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而是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企业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升级,在全球行业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新中国五矿旗下有相当一部分老企业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居于行业低端,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竞争沼泽之中而无法自拔,且在产能去化之列。单凭这些企业一己之力去搞科技创新,实在勉为其难。可喜的是,中国五矿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平台数量激增,专业技术人员多达6万多名,如此雄厚的科技实力这对中国五矿而言无疑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和资源。
两年来,中国五矿以完善创新体系为重点,围绕传统矿山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产业发展要求,整合科技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相关科技企业与研发平台以服务金属矿产业务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实际需求和问题导向,不断提高重点领域的协同支持能力,为引领金属矿业业务向高端化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战略支撑。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五矿通过推进内部体制机制变革,制定并实施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收益分享激励,使科技人员通过科研攻关、科技创效实现了更大的个人价值。同时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注重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有机结合,为科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高层次平台,培育了一批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能大师、大国工匠。此外还积极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弘扬创新创造精神、工匠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
两年间,中国五矿不断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牵头承担了多项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同时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国家实验室等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一批科技平台联盟纷纷组建,实现了由各平台分散式创新向全集团系统性、集成性创新转变;一批基础性、前沿性、自主性技术研究不断铺开;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被陆续攻克。
于是,我们看到,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科技创新成绩单分外亮眼:2016年,新增申请专利超过3500件,位居央企第四。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1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2017年,新增专利数3709件,继续保持中央企业第四位。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发挥全产业链优势 实施海底资源勘探 创新资源获取与运营模式
战略重组后的中国五矿,虽然体量已然超过三大矿业巨头,但资源质量及版图领域却无法与之相抗衡竞争。虽然坐拥邦巴斯铜矿、杜加尔河锌矿、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矿这些位列世界前十的金属矿山资源,但与自身肩负的资源保障使命相比,中国五矿资源获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中国五矿想要通过传统方式和路径,打破几乎铁板一块的世界金属矿山资源格局,谋得更大的“蛋糕”,难度可想而知。
毋庸讳言,在国际矿业市场,三大矿业巨头具有先发优势。集团公司想要迈向世界一流,单纯依靠资源领域“硬碰硬”的竞争根本行不通。要想从“群狼环伺”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只有创新求变。战略重组以来,新中国五矿打通了从矿山的获取到勘查、设计、施工、采矿、选矿、冶炼、物流、贸易全产业链,形成了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而这一优势,也恰恰成为中国五矿区别于其他国际矿业巨头的、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全产业链上,各业务之间既能形成互补优势、又能实现集群合力,可以根据上下游市场不同行情周期,适度收缩延展,从而创造出更大的腾挪空间。以世界领先的工程服务为引擎为媒介,与资源开发业务、资源贸易业务联合“走出去”的创新性战略思维,成为中国五矿在世界金属资源领域开疆拓土又一法宝。
在资源获取上,中国五矿既与各大矿业巨头角力陆地,也另辟蹊径挺进深蓝。在陆地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海洋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接替资源。“提高海洋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让中国五矿倍受鼓舞也倍受启发。2017年,中国五矿所属长沙矿冶院圆满完成大洋号赴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矿区各项科考任务,成功获取锰结核和大量数据资料。这是集团公司的首个海上勘探航次,也是以中国企业为主体的首个国际海底资源调查航次,标志着集团公司海底矿产资源勘查能力跻身国际前列,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金属矿产资源打下重要基础,为国家“蛟龙探海”工程深海资源勘查做出重要贡献,实现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海洋科考与资源勘探的深度融合发展。
获取资源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能把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开发好、运营好,生产出国家需要的优质产品,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收益。当中国五矿2009年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主要资产、组建清一色西方管理团队全面负责MMG运营的成功经验还在为人称道,2017年中国五矿又实施了颇具胆识和智慧的一大创新性举措——为加强境外矿山管控、提升运营效率,派出中方人员任MMG首席执行官,全面接管MMG日常运营工作。实践证明,中国五矿的这次大胆创举又一次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同时也充分说明,中国五矿在海外复杂环境下自主设计、建设、运营世界级超大型金属矿山的能力和水平已经达到行业领先,完全有能力以大股东意志和中方管理智慧主导决策并推进管理变革,国际化经营管理的认识和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借力“一带一路”东风 整体出口技术装备 创新冶金运营服务模式
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是中冶集团始终牢记并积极践行的国家责任。两年来,中冶集团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工艺技术、装备技术与控制技术,系统集成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技术专业化、组织体系化的分工协作体系,从设计到施工运营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冶集团持续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建设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有效促进和推动了国内外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为爬坡过坎、逆势突围中的中国五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和利润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冶集团以“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沿线市场为重要突破口,牢牢抓住海外冶金建设业务,以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技术标准和全产业链模式“走出去”。期间,台塑越南河静钢厂1号实现高炉成功点火,标志着越南迄今最大的投资项目、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成功投产,实现了中国特大型高炉核心技术和装备整体出口,高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同级别高炉的最先进水平。马中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项目轧钢单元率先建成,全面建成后将成为马来西亚最大钢铁厂、东南亚最具竞争力的精品棒线材产业基地,关键技术指标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此过程中,中冶集团也敏锐感受到,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除设计和建设外,运营服务日益成为钢铁行业的持久需求和价值创造点,成为钢铁冶金领域大有可为的空间。今年以来,中冶集团一手抓冶金建设科技创新,一手抓产品、服务和管理输出。一方面着力打造冶金建设“再突破、再拔高、再创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研究,让更多科研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另一方面,全面配齐配强对应的运营服务业务,深度介入项目运营,提供专业化、全流程、最先进、最精准的检测和协力等运营服务,为企业持续稳健发展开辟了新的增利空间和动力源泉。
构建大循环贸易体系 打造国际矿石交易中心 推动传统贸易业务转型升级
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是中国五矿60余年发展积累的宝贵财富。但随着贸易国际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原来赖以生存的资金驱动、“小打小闹”、随着业务员和个体户转的碎片化、风险高、隐患多的业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行业新形势、新要求,其间一些问题和矛盾长期累积,成为了贸易业务利润价值创造的桎梏。传统贸易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创新求发展、转型谋出路。
2016年末,中国五矿首次提出了建设“两头在外、两头上锁、大进大出、封闭循环”大循环贸易体系的目标要求,决定在夯实进出口贸易能力和抓牢贸易经营网络的同时,认真排查和清理贸易业务已有的存量风险和隐患。2017年,“两头在外、两头上锁、大进大出、封锁循环”的贸易体系逐步建立,传统贸易业务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五矿国际发挥邦巴斯铜矿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与全球矿山及冶炼企业合作,铜精矿贸易实现从十万吨级到百万吨级的爆发性增长。五矿发展加大力度增加长协,锁定上游资源1723万吨,其中铁矿砂750万吨,同比增长275%,煤炭898万吨,同比增长52%。
在传统贸易业务焕发崭新生机的同时,曹妃甸国际矿石交易中心项目协议的签署,更加宣示了中国五矿贸易业务转型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心。中国五矿想要把看起来很“虚”的矿石贸易业务做得更加实在、扎实。2017年,中国五矿与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钢集团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采取强强联合、优势连结、战略协作的方式,共同决定在曹妃甸港共同建设涵盖保税、仓储、配矿、保值、融资、现货、期货交割库于一体的亿吨级的交易混配中心。交易中心将以钢企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不同高炉的个性化“胃口”为标准,提供精细化服务,在混矿配矿中创造增量价值。交易中心还将针对矿石进港、混配、出港等环节建立大数据,精准开展运营管理,为钢企提供一对一的定制服务和售后技术服务保障。
这一次,中国五矿想要实现的不仅仅是自身贸易业务的转型升级,而且是带着更大的雄心壮志和宏大使命,力图逐步改变中国钢铁企业进口矿石的渠道和贸易方式,推动钢铁企业的绿色建设、集聚合力,深刻影响国际矿石市场竞争格局,推动向更加稳定、理性、合理发展。如今,曹妃甸国际矿石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设步伐,越来越多的五矿人带着使命,奋战在乘载着中国五矿贸易转型梦想的曹妃甸港。
布局新材料领域 打造新动力板块 为企业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创新,于企业而言,不仅要实现对既有业务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再造,也需要以超前眼光、超人胆略布局全新产业领域。
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中国五矿获取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之一。为抢抓当前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五矿在集团层面成立高规格的新材料领导小组,细致调研,超前谋划,制定了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发展顶层设计方案。面对新能源技术不断革新,市场变化瞬息万变的形势,中国五矿抢抓时间、果断决策,统筹协调内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在手项目和新项目建设,以三大新动力项目为基础正式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新材料板块,大力培育产业新动能,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推动了金属矿产核心主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进军,打开了创新发展的崭新空间。
2017年,中冶瑞木三元前驱体项目快速注册、快速进场、快速施工,将实现镍钴锰上游资源向下游的有效延伸。长沙矿冶院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建成后将扩大2万吨产能、进一步夯实行业领先者地位。五矿盐湖一里坪项目顺利产出第一批工业级碳酸锂产品,完成中试和建设准备,即将开启工业化盐湖提锂阶段。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中国五矿深刻认识到,新能源电池材料正处在第二次爆发式增长之际,竞争对手都在快马加鞭研发新技术、建设新项目,速度是制胜关键。今年以来,中冶瑞木前驱体项目、长沙矿冶院三元正极材料、五矿盐湖一里坪三个项目进一步压实套牢主体责任,与对手赛跑、与工期赛跑、与市场赛跑,昼夜奋战、加快建设,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力争建成精品工程和标杆工程,赶在需求高峰期到来之前投产达产。可以预见,有了新动力板块的加持,中国五矿这艘金属矿业巨型航母将愈加动力十足,并在新一轮矿业竞争中的谋得先发优势。
打造千亿内部市场 促进业务财务整合 推动管理创新实现突破
产业链互补式重组,给中国五矿带来了业务协同上的巨大想象空间。战略重组后不久,中国五矿就对2017-2020年内部市场规模进行了测算:每年大致具有千亿级规模、累计可创造增量效益逾百亿元。
为了充分挖掘内部市场潜力,2016年年底,中国五矿创新性地提出了“打造千亿内部市场”战略举措。2017年,更是成立了千亿内部市场领导小组,工作指导更加有力,工作推进更加高效。围绕“打造千亿内部市场”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也全面铺开:打造业务协同信息平台,制定《业务协同项目奖励办法》、《内部业务协同采购管理办法》,举办多轮次的业务协同对接会,从信息发现、鼓励协同到线下撮合的流程链条更加完整畅通。
一年多来,集团公司内部协同意识明显增强,内部市场空间持续扩大,深层次合作潜力不断挖掘,业务协同量大幅攀升,协同项目签约合同额1215亿元、执行合同额975亿元。“打造千亿内部市场”的成功推进,进一步优化了集团公司内部价值链要素组合,有力推动了全业务、全方位的协同整合,充分释放了全产业链竞争力,为央企互补式重组提供了典范和样板。
原五矿和中冶在海外资源、贸易、勘查、房地产开发等业务方面,同质化程度非常高。按照有利于增强业务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业务转型提升的原则,有序开展了业务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经营管理优势,把业务触角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不断壮大整体实力。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资金效率、加强资金监管,资金管理和资金结算系统正式上线并稳定运行。不仅规范了资金业务内控管理,提高了结算工作效率和资金运营效率,为最终实现强化集团资金集中管控,促进产融深度融合,提升国有资本投资效率等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这是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对企业的忠告。过去两年,中国五矿从央企业绩考核D级重返A级,实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质的飞跃。在这个曲折起伏的进程中,正是多点多面多维度的持续创新,为中国五矿的起死回生、凤凰涅槃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一个企业只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不断前进。创新之路永无止境,中国五矿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