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股份(002203)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铜加工行业
2022年上半年,随着疫情的反复、国际局势的紧张,宏观环境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受到疫情等不利因素冲击,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0.4%)。期内铜加工行业总体平稳运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铜材累计产量达1,023.12万吨,同比增长2.4%。细分领域中来看,铜管行业受下游主要应用领域空调行业影响,总体开工率及产销量有所下降下滑。根据产业在线数据,上半年在物流不畅及地产行业调整背景下,家用空调实现产量8,288.85万台,同比下降4.2%;实现销量8,492.41万台,同比下降1.7%,其中内销同比下降1.2%,外销同比下降2.2%。(受此影响下,据安泰科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铜管行业调研样本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合计产量94.6万吨,同比下降5%。铜管销售方面,出口市场表现相对乐观,上半年合计出口铜管及管子附件19.27万吨,同比增加13.8%。大型铜管企业仍保持了行业优势,上半年平均产能利用率78.8%,较中型企业高出22.5个百分点,较小型企业高出28.3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主因代表性下游空调制冷行业受疫情反复及地产低迷等因素影响,需求有所下滑。锂电铜箔则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行业的高景气度,产量再度迈上新的台阶,(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样本企业锂电铜箔总产量达13.67万吨,同比增长63.35%)。
2、新能源锂电行业
锂电铜箔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材料,下游为锂电池,终端应用领域为新能源汽车、储能、3C数码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蓬勃发展阶段,上半年尽管供应链因疫情受到短期冲击,但行业很快回到了高速发展的长期轨道。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266.1万辆,同比增加133.4%;新能源汽车销量260.0万辆,同比增加129.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1.6%。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110.1GWh,同比增加109.8%。全球新能源汽车亦发展迅速,SNE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共售出428.5万辆电动汽车(包含纯电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同比增长63%;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高达202GWh,较去年同期的115GWh大幅提升75.65%。除新能源汽车产业外,锂电池下游应用中储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也进入到成长期。根据高工锂电半年度调研统计,2022年上半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44.5GWh,整体规模已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其中电力储能占比超60%,户用家储和便携式储能表现超乎预期。为迎接终端需求的释放,锂电铜箔下游的锂电池行业也在积极扩产中。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动力及储能电池投产项目9个,产能超118GWh;开工项目22个,总产能规划超638GWh;签约及官宣项目21个,总产能规划超367GWh。行业处于供需两旺的状态。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铜管、铜棒、铜管接件、铜铝复合导体、电解铜箔、铝型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传统及新能源汽车、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舰船制造、核电设施、装备制造、电子通讯、交通运输、五金机械、电力等行业领域。公司在全球设有21个生产基地(国内基地主要位于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四川、重庆、甘肃等省市,海外基地主要分布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泰国等国),是全球最大、国际最具竞争力的铜加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铜管、铜管接件出口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长为全球铜管棒加工行业的标杆和领袖级企业,正朝着在有色材料智造领域成为全球铜加工国际巨匠的目标进发。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原材料价格+加工费”的销售定价模式,从而实现“赚取稳定加工费”的盈利模式。公司在国内外积累了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与超过130个国家或地区的八千多家客户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同众多在下游相关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省级创新型企业、省级“三名”示范企业、省级标准创新型企业、省级绿色企业、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首批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亮铜加工技术开发实验室”、省级重点创新团队。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卓越的精英集聚能力
卓越的精英人才团队是公司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公司以包容的文化聚合优秀团队,培养、引进一流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发展创新搭建事业平台,为管理人才提供事业平台,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创新平台;以完善的激励驱动团队发展,通过完善的公司激励体系(短期、中期、长期)激发团队积极性、开拓性,使之成为公司实现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
2、领先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公司“以创新为立业之本、以精细化管理为致胜之宝、以精准预算为发展之先”建立起现代化生产管理的全面体系。公司通过高效的组织运营模式实现人员高效能,通过精细的生产管理机制实现生产线高效能,被行业视为“精细化管理”标杆企业,各项关键生产、财务指标领先同行。
3、行业领先的产能规模
铜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具有公共配套设施投入较大的特点,因此单一生产基地较小的企业会承担较高的管理与公共配套及辅助费用。同时,单条生产线产能越高,其成材率越高,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能耗成本越低。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五代连铸连轧精密铜管生产线为目前行业内单线产能最大的连铸连轧铜管生产线,且公司单一基地的产能都较大,形成了领先于同行的产能规模优势。
4、强大的装备及工艺研发能力
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推动成本的大幅下降、淘汰落后的产能及企业、改善供求关系、回归合理正常的盈利,是传统制造业的必经转型之路。公司秉承“既能制造,也能研发”的理念,拥有浙江省首批省级企业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资质的技术平台,多项工艺与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将用国际领先的技术,在国际铜管、铜棒领域,引领优秀同行走上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5、完善的供产销全球化体系
公司依靠全球布局的生产基地以及规模效应,具备极强的全球采销供应链资源调配与整合的优势。公司从全球市场调控资源渠道,既可大幅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又提高了原材料供应的保障度;同时,公司在全球各基地产能的陆续增加以及产品竞争能力的增强将进一步提升自身客户开发与服务能力,密切彼此间合作与联系,从而提升公司的相对溢价能力。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铜价波动风险
公司作为铜加工企业,主要的原材料为电解铜,主要产品定价模式为“原材料价格+加工费”,主要盈利模式为通过相对稳定的加工费获取毛利。从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电解铜价格高企或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短期内铜价大幅波动带来流动资产贬值的风险。
公司坚持以销定产,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缩短生产经营环节的周转期,加快应收账款回收力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公司践行稳健的经营理念,远离铜材投机。公司严格执行《原材料采购暨净库存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套期保值工具降低铜价波动对公司的影响,保证公司存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汇率风险
随着公司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汇率的波动将对公司盈利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汇率会影响公司出口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以外币(美元)计价的负债与资产在金额和时间上无法完全匹配,汇率波动将对公司造成汇兑损益,直接影响公司利润。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和外汇市场走势,通过树立风险规避意识,完善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建立风险决策和操作流程,通过外汇远期、即期和套汇等的金融工具,解决货币错配和锁定汇率利率风险,有效控制汇率波动风险。
3、市场风险
铜加工行业属于基础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全球市场保持疲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这加剧了铜加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对公司全球资源整合和开拓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始终坚持“为客户提供超越的价值”的理念,实施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售后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超额价值,与国内下游客户保持着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保证公司稳定、有序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尽管如此,如果市场整体长期低迷,仍可能对公司的良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企业外部经营风险不断增多,资金危机事件频发,大规模的企业倒闭,企业经营环境日趋恶化。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均高度重视应收账款风险,不断强化管控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制订了《公司授信管理制度》、《公司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公司产品销售及货款回收管理制度》、《公司应收款催收管理办法》、《重大应收款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销售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规范经营活动,对应收账款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对应收账款逾期客户单位进行催收,进行有效的外部风险管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5、人力资源风险
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由于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尤其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较为明显。虽然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优化工艺流程等措施,部分抵消了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公司的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状况持续存在,将对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较大制约。
6、并购整合风险
2019年,公司已完成KME集团旗下铜合金棒和铜管业务交割与整合。公司能否与标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技术研发、销售渠道及客户资源等方面进行融合,能否通过整合实现公司对标的公司的有效控制,同时又确保标的公司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均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本次整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和股东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7、新冠疫情反复风险
新冠疫情的扩散与蔓延仍在持续,境内外多地疫情反复,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可能会对公司境内外业务构成潜在影响。为有效防范未来疫情可能造成的各类风险与影响,公司一方面严格落实业务开展过程的防疫部署,同时加强管控,强化财务、采购及销售环节风险抵御能力;严格控制投资节奏,做好资金与资本储备,防范市场变化对公司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司现有优势,灵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积极把握每次风险中的有利因素。通过坚持智能制造,加强公司生产制造环节综合能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与不确定性,提升公司在行业制造端的优势与地位;通过坚持全球化布局,加强公司全球范围的供给能力,防范全球产业链变化与单一市场波动,提升公司在行业供给端的优势与地位。
四、主营业务分析
(一)概述报告期内,海外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高通胀挑战,并纷纷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俄乌冲突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造成深远影响并冲击经济活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标高位回落并接近荣枯线,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升温(IMF在其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3.2%,低于此前在4月预测的3.6%)。国内经济则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二季度上海、江浙等地区交通运输不畅,对当地及周边企业受到直接影响,部分地区生产活动一度停滞;后伴随着疫情受控,经济迎来企稳复苏。受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汇率及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给中下游加工制造环节相关企业稳健经营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在此形势下,公司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并严格落实各项风险管理举措,确保业务运行在既定合理区间。在从容应对短期突发挑战的同时,公司保持了一贯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工程的实施,并统筹做好技术提升、管理变革、人才培养等各项重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铜管棒技改升级工作稳步推进,铜箔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重大积极进展,行业头部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铜及铜合金等有色金属加工产品销售数量46.0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80.43亿元,同比增长14.92%;实现利润总额7.92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1亿元,同比增长4.72%。
(二)报告期内,公司重点经营举措开展如下:
1、产能建设与运营管理同步推进,新业务铜箔项目不断超越里程碑节点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1期项目(年产5万吨)的建设,于6月14日,在正式开工半年内实现首条生产线试产;目前公司已具备4.5m、6m、8m锂电铜箔的量产能力,陆续向下游客户送样,并已取得订单。期内,项目数字化建设与产能建设同步推进,正进行DCS、MES和ERP等数字化方案的应用。同期,公司设立了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开展产品、工艺、装备、数字化及绿色制造等方向的研发、创新,启动了3.5m极薄铜箔、复合集流体、高效节能电源系统、质量大数据关联分析、智能物流系统等项目的研发工作,聘请了2位院士分别作为首席顾问和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研究院博士研发人员已达到8名。对外合作方面,公司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泰金工业电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有色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研究、铜箔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合作;与兰州大学围绕数值模拟、添加剂检验及检测等方向进行技术开发合作。报告期内,公司新引入4名具有20年以上铜箔业务丰富建厂、运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了铜箔项目管理团队配置。
2、新市场、新场景,高价值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对下游市场需求的影响,部分下游行业的需求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公司主动调整销售策略,巩固优势、高价值市场地位,积极开发新市场,拓展产品新的应用场景,公司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公司出口业务持续增长,覆盖超过60%的主要海外市场都实现了增量。新冠疫情及全球经济形势变化造成的全球供应链异常仍未消除,长期供需失衡,导致海外下游需求端持续得不到满足。公司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凭借完善的全球化生产基地布局以及充足的产能优势,实现海外业务持续增量增利,部分高价值市场的销量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同时,随着国内与全球的产业与能源转型,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出现新的市场与增量。上半年,太阳能光伏逆变器、空气能热泵、烘干机、热管散热器、燃气壁挂炉、半导体靶材、储能温控等部分下游行业市场显现出明显增长趋势,公司对应相关市场的产品销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超30%。此外,应用于激光自动焊接机器人、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的散热器,以及新能源汽车散热器等新兴领域的产品得到进一步地开发与推广。
3、系统上云、数据入湖,数字化进程扎实推进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并优化了全流程智能化装备、AGV、无人行车、智能仓库等设施的集成,赋予全流程数字化追溯技术,全面助力新一代生产线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同时,围绕“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公司完成了核心系统全面上云,确保无忧保障的稳定系统运行环境、应急处理以及技术指导,使各业务板块更聚焦自身业务发展;依托云的培训服务体系,提供端到端的技能提升培训,覆盖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赋能数字化建设。云平台的资源赋能、弹性伸缩赋能、高可用赋能、技术组件赋能、监控日志告警体系赋能、DevOps赋能、容灾赋能等,充分发挥其赋能作用,使运营运维流程走向自动化。此外,随着数据湖项目的不断深入,围绕数据“应入尽入”原则,完成业务系统数据入湖工作,为数字化经营奠定数据底座基础。
4、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通过与外部研发机构深度合作,建设适应于新冷媒的单管及空调换热实验室、产品应用研究实验室,升级自动化、高精度工模具制造中心,开发适用于新冷媒、高能效的数字化铜管设计软件,推动设备制造、工艺技术和高端产品等新项目落地。上半年,公司申请了《一种大规格铜合金铸锭集装箱装车装置》等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获得了《一种堵头枪模组及自动堵头系统》等专利证书16项。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证书561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国外专利34项。上半年,公司主起草或参与起草了《铜及铜合金加工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海水淡化装置用铜合金无缝管》、《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制造生命周期评价技术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8项。此外,公司全资子公司海亮环材的《船舶尾气高效净化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5、掌控风险、甄别价值,稳健经营应对市场波动报告期内,受全球经济及其他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与汇率大幅波动。上半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由年初的6.3658贬至6.7114,贬值幅度约5%,期间波幅近5000bp;截至6月30日,上海有色市场铜现货价格收报64290元/吨,较年初下跌约8%,期间波幅超过1万元/吨。期间,公司践行稳健的经营理念,严格执行《原材料采购暨净库存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并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势,通过树立风险规避意识,完善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建立风险决策和操作流程,通过使用大宗商品套期保值工具、外汇远期与即期等金融工具,有效控制大宗商品与汇率波动风险。此外,随着经济形势变化,企业外部经营风险不断增多,公司在此期间高度重视应收账款风险,不断强化管控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应收账款风险,通过执行《公司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公司授信管理制度》、《公司产品销售及货款回收管理制度》、《订单风险预警制度》、《高铜价下客户风险的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销售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规范经营活动,对应收账款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对应收账款逾期客户单位进行催收,进行有效的外部风险管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