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9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加工协会”)理事长范顺科一行到海亮集团、浙江力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博集团”)、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振铜业”)调研。
双方座谈交流
在海亮集团,范顺科一行受到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亮股份”)董事长曹建国,海亮集团董事、海亮股份总经理冯橹铭,海亮股份副总经理董志强、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钱自强、技术中心信息室主任魏连运、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卓可敏等的热情接待。
董事局主席曹建国介绍了海亮股份的基本经营情况以及近年来的进展。海亮股份成立于2001年,一直致力于优质铜产品、导体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核心业务主要分为三大系列(铜管、铜棒和管件;铝型材;导电异型材)、八大主导产品(铜合金管、制冷用空调管、无缝铜水(气)管、精密铜棒、管件、微通道铝扁管、铝型材、铜排)。产品囊括了近千个牌号、数万种规格,广泛用于海水淡化、空调和冰箱制冷、建筑水管等行业。公司近年来不断推出高效内螺纹铜管、新型铜合金管、环保型无铅精密铜棒等高端产品,使企业的产品结构日趋优化。拥有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台山、广东中山、越南、泰国、重庆、成都、山东、甘肃、美国、德国柏林、德国门登、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亚洲、美洲、欧洲地区等二十一大生产基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
在数字化、智能制造与装备水平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盘管五代生产线“精密铜管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项目奖,并推广到安徽、上海、广东、山东基地进行实施。自主开发出铝合金高齿高效内螺纹换热管,为空调制冷换热器主传热管选材设计应用开创了新品种。公司铜管材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2年-2024年)”,“年产7万吨空调制冷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项目被列入2021年度生产制造转型示范项目、“海亮股份精密铜管低碳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绿色低碳方面,海亮通过综合能耗下降、循环经济再生铜、清洁能源光伏、采用清洁能源等等减少了碳排放,下一步将通过智能化、节能诊断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谈及今后发展计划,曹主席谈到,一是2023年加快推进美国“年产6万吨空调制冷管智能化生产线项目”;二是推进海亮有色制造园二期项目建设及启动三期规划,二期是年产15万吨精密铝材建设项目,三期是有色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项目及建设创新实验平台;三是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四是强化升级人才、财务体系;五是继续管理模式调整探索;六是发力打造供应链平台。
众人合影
在电解铜箔新项目建设方面,今年将加强甘肃兰州和印尼两大生产基地建设力度。预计今年年底将共建成铜箔产能10万吨。
范理事长认为,海亮是铜加工企业的典范,铜管做到了世界一流,在欧洲、越南、泰国、美国等地布局投资具备国际视野,加入铜箔生产阵营对整个行业也是正面的。
双方座谈交流
在力博集团,范理事长一行受到集团总裁骆越峰、常务副总裁姚幼甫、行政事业部部长陈洁等的热情接待。
骆总详细介绍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指出在过去一年中,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公司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线,锚定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积极调整客户和产品结构,不断提质扩能,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22年实现铜加工材产量18万吨,铝材产量8万吨,电线电缆9万余公里。绍兴与鹰潭两大基地协同发展,下一步将谋划建设铝板带箔项目。
对于今后的发展,骆总表示,公司将继续聚焦实业,一方面做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主业,另一方面推进下游关联终端产品融合制造,以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最后,骆总对协会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协会进一步发挥主导和纽带作用,持续优化行业标准,增进与下游行业协会的互联互通,引领有色金属行业健康蓬勃发展。
范理事长高度肯定了力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布局,认为力博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方面有基础、有亮点、有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定发展信心,坚持走无氧铜精深加工道路不动摇,积极争取无氧铜制造国家“单项冠军”,倾力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无氧铜生产示范基地。
双方座谈交流
在长振铜业,范理事长一行受到长振铜业总经理宋长洪,副总经理王其凤、宋卡迪、施利霞等的热情接待。
宋长洪总经理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长振铜业始创于1984年,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创新发展,逐步成为细分领域的知名品牌,现铜合金端面型材产能超20万吨。2022年铜合金型材产量13万吨,全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0%,长振铜业营收同比增长23%。2021年11月,长振铜业“高性能高精密铜合金端面型材”入选工信部第六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获国家级绿色工厂。长振核心价值观是以铜为镜、主动反思,强调不断复盘改善,实现持续进步。建立并完善再生原料元素价值挖掘流程,应用合金化、除杂技术,提升产品价值。自建专业的设备团队持续优化适合再生铜生产制造的装备,持续打造行业领先的制造能力。宋总还介绍了长振铜业在整合全行业产业链的工作。
参观展厅
范顺科理事长对长振铜业就股权架构、二代接班、外贸等问题与宋总进行了交流。
在调研中,过去的2022年,企业普遍受到因疫情导致的项目进度延期、技改延期等损失,以及2022年5月份以后消费形势转差等影响。并对今年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担忧和分析。
(一)洗牌在铜加工行业不适用。洗牌需要的条件一是行业有门槛认证、技术许可,二是企业有品牌效应,三是控制特种资源。现国内大部分铜加工产品生产都无门槛,同时不掌握铜资源,品牌效应也不明显。
(二)当前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外贸出口近几个月出现了明显压力,可能是由于下游产业链向外转移,以及国外需求转弱两方面原因,二是国内消费拉动起来有难度。
关于近几个月出口减弱的问题,范理事长分析了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2021和2022年疫情影响,国外担心供应链问题,于是超量进口,积累了很多库存,现在主要在去库存,当前全面放开,国外不再担心供应链问题,于是进口减慢;二是国外很多企业跟国内采购协议签订期是三年,现三年到期,需要重新谈判,很多原来的固定供应商转为一些小型企业;三是国外消费也弱,并存在政治因素,宁可买高价的本土的。范理事长认为下游市场还在,到了四五月份,出口将会好转。
关于铜加工行业运行特点方面,范理事长总结了七方面内容:
(一)发展的质与量均有提升。一是生产稳中有升。2022年,铜加工材产量2025万吨,同比增长1.8%。疫情三年,铜加工材产量分别实现了4.5%、4.9%、1.8%的增幅。其中铜箔、铜线有较大的增幅,铜排、铜带、铜管略增或保持稳定,铜棒2022年有所下降。二是疫情三年均保持盈利,其中,2021年为历史最高、2022年为历史次高。三是高端产品保障能力提升。
(二)铜加工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一是“黄减紫增”是2022年主要特点。二是新能源领域(电动汽车、光伏、风电、储能等)仍是铜消费新亮点。三是铜消费在2027年前后可能趋顶。
(三)铜材出口稳步增长,再创新高。2022年,铜加工材出口量再创历史新高。铜板带2022年达到进出口基本平衡。
(四)铜价高位运行且波动明显。
(五)热点领域有投资过热倾向,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六)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产能合作和企业交流常态化。
(七)产业自律有所提高,但互相伤害问题犹存。
范理事长还对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
在交流中,范书记对每家企业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是务必要坚定信心,未来5-10年仍是铜加工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是行业企业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自立自强,要立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打造百年老店。
三是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
四是具备国际视野。坚持扩大铜加工材高水平出口;坚定不移推进铜板带箔全面替代进口;考虑走出去建厂。
五是坚持底线思维,防控各类风险,行稳致远。
六是加强自主创新和升级改造。
七是加强交流,强化自律,营造行业良好生态,不折腾,不互相伤害。
八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工协会秘书长靳海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副主任曹钦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主任李子健,加工协会铜业部主任吴琼、副主任胡亮随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