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一个月媒体普遍报道农民工返乡潮提前,或许与经济景气度下降有较大联系。受贸易战和中国自身进入下行周期影响,工地和工厂开工率下降,用工需求减少。除了人口密集型行业之外,连近年来最为景气的互联网行业也进入了寒冬,裁员新闻层出不穷。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很大,但资本市场也早已反映了经济增速放缓,后续需要关注下滑力度是否会超出预期。
2)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联合印发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将铜废碎料等8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自2019年7月1日起执行。在某网站抢跑公布文件后,市场一片哗然。由于当时并无具体细则,究竟是长远准备将废六类一刀切,还是将高品位的废金属从固废名录里摘出,努力到底有没有失败,无从得知。事后从盘面价格波动来看,铜价并未因此上涨,说明市场对此次调整解读为影响较小。后来官方文件正式公布,监管层也纷纷表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回收铜原料产品的质量标准,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回收铜不属于固体废物,可按普通自由进口货物管理。因此目前来看,政府并非是想要一刀切掉废六类,暂时不用过度担忧新规对废铜行业的影响。
3)近期各个机构对明年展望陆续发布,根据研报综合来看市场对于明年全球增速下滑的预期是较为一致的,各个经济体均会呈现出一定的压力,只是对于下滑的力度持有不同的观点。从2016-2018的历史预测来看,往往市场最终走势会有别于年初的一致性预期。国内机构对于明年铜价的观点多是基于紧平衡下的震荡市,其中震荡偏弱的观点居多。
4)从中期的角度来看,很可能到3月份前,铜价都将维持区间震荡走势,重心上可能是震荡偏弱。需求端目前无法寻找到做多的理由,各大细分行业均无亮点可言。2018年全年精铜显性库存下降20万吨,较年内高点减少50万吨。在9月份保税区库存高达40万吨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亚洲周边库存吃紧,保税区库存无法移动的现象,不免令人担心保税区库存有多少比例是“死库存”。由于明年冶炼厂检修量级较大,一旦一季度累库幅度较低,进入到二季度旺季后仍有可能出现库存吃紧的现象。而且目前铜价较低,废铜持货商已经出现惜售,也会加大精铜去库力度,明年低库存很可能是铜价的一个重要支撑。下周重点关注中国PMI数据,一旦低于荣枯线50,或将导致境外宏观基金加空,预计沪铜主力主要波动在47400-48600元/吨。